南京财贸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工作回顾

来源:南京审计学院点击数:4485更新时间:2013-04-01

                                                    郑慰恬
    
    1983年,在全党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当时的江苏省副省长金逊和南京市委副书记刘峰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南京财贸学院应运而生,弥补了江苏这个经济大省没有自己的财贸大学的缺憾。
    1983—1987年上半年,我院属省、市合办的地方职业大学。这是一个艰难困苦的创业阶段。在徐慕春等几位老同志带领下,我们白手起家,从房无一间,钱无一分的困境中倔强地成长为今天的南审。
    抚今追昔,我们有三点最深切的感受,即
一 领导人的风范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 党政齐抓共管是最有力的学生工作;
三 团结奋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在那艰苦的岁月吧。
  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说干就干。1983年的招生迫在眉睫,而成立学院的批文仍未下达,我们就委托金陵职业大学代招,165名莘莘学子就是这样走进南京财贸学院的殿堂的。
  没有校舍,我们就借南京市财贸干校的房子。一个小小的四合院,楼上是四个教室,楼下是办公室、食堂、图书馆、教工宿舍等。当时从外地调来的副教授夫妇也只好住在厕所旁边的一间小屋子里。所谓的食堂也就是一间小披蓬里的一只煤火灶台,一名炊事员,只能做简单的饭菜,学生们全部走读,中午在学校吃饭,一菜一汤,吃得有滋有味……。
   转眼到了1985年,我们搬迁到了现在的莫愁校区。在这一百亩土地上,到处是泥潭,遍地是杂草。唯一的一栋教学楼孤孤的耸立在这荒芜的野地上。这栋楼,就是现在的老教学楼。它当时可是“万能楼”啊!学生上课在这里,教职工办公也在这里,图书室、体育室在这里,女生宿舍也在这里,男生住不下了,只好住简易棚,地点就在现在的中心花园。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可当时院党委并没有把时间用在学习的形式上,而是带领大家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创业奋进的行动。其一,党委一班人的高风亮节使党的优良传统在学院得以更好的发扬。当时的领导人,凡事先考虑第一线,例如,唯一的一栋教工宿舍楼盖成后,首先分给教师和艰苦工作岗位的人,自己不要;评职称了,指标先给教师和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自己不拿;仅有的10个煤气包配给我院(当时还是计划体制,市场上买不到的),还是先给第一线的人,自己家里仍然是小煤炉……。诸如此类的事,一件件,一桩桩,赢得了群众的尊敬,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其二,党委根据国家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给办学提出了准确的定位——为江苏省、南京市培养经济战线的实用型人才。教职工根据这个定位组织办学,管理学生。记得当时徐书记提出学生能力的“三个一”,后来我们又加一个“一”。这四个“一”深入学生人心后,变成了勤奋学习的动力,这“四个一”是:一手好字,一手好算盘,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晚自习时,你听吧,一年级的教室里响彻着噼噼啪啪的拨珠声,大二大三的教室里则是看书看报写文章,真的是一派你追我赶的学习场面。
  当时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是没有“两张皮”现象的,课堂上教师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团学活动中我们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与行政管理干部的精诚团结使学生教育与管理潜移默化地寓于教学和一切活动中,效果甚佳,学习的风气扎实,积极向上。
  二、脚踏实地的学生工作
  校风是由教风、学风和行政管理工作作风融合而成的。当时南京财贸学院虽然规模小,层次也只是专科,但校风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是小有名气的。良好校风的形成一则是领导作风、工作作风、教风好的缘故,另一方面是有一批勤恳踏实的学生工作干部。
当时由于学生人数少(1983年 165人;1984年招生161人,合计326人;1985年招生378人,合计704人),管理干部队伍也不健全,所以这时学生管理模式是由学生处统管,没有分系。到1986年,首届165名毕业生离校,又新招492人,学生人数就上千了,全院才分为三个系,学生工作也随之实行学生处与系部共管的模式。这种模式与规模大的学校相比,只能算是下里巴人的,但我们从实际出发,工作是有特色的。其一,党委宣传处与学生处合署办公。当时宣传处、学生处、团委的配合是十分紧密的。我们同心协力,狠抓了学生中宣传阵地的建设。当时限于经济实力,宣传工具无非就是宣传栏和广播站,可这两个工具发挥了重大的舆论引导作用。宣传栏里的“文摘”和“来稿”等等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具有较高的品位,而且都是学生们亲自动手写的、画的,不花一分钱。校园里的横幅标语也是师生们自己制作的,先用大白纸剪出字来,再在地上铺上红布,连处长们也一起趴在地上粘贴,然后师生们共同把它挂起来。校园里的广播更是学生们关心的话题(当时社会上的文化活动也很单调),每天早、中、晚的喇叭里或宣传党和国家的大事,或报道学院教学教育工作中的动态,或评述学生的行为,或表扬师生中的好人好事,确实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作用,为全校树立正气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其二,团学一体。当时团委、学生会与学生处、宣传处是在一起办公的。虽有不同的头头,但却几乎是一套人马。尤其是团委与学生处及团委指导下的学生会,几乎如同一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常琐碎的管理工作与团学定期的活动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可以说,这个时期,党政齐抓共管落实得很不错。我们以勤补穷,硬件条件不好,就狠抓社团建设,如社科研究会、荻思文学社、摄影者协会、歌舞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弈棋协会、旅游协会、未来会计师协会……,一个个社团生龙活虎,搞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极大的弥补了当时条件差的遗憾,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增长了他们的才干。记得有一次在食堂搞了一个市场模拟活动,有卖各种百货的,有修鞋理发配锁的,有餐饮的,有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有税务人员收税的,俨然是一派新街口商业区的繁忙景象。那时学生少,几乎人人都上场了,连会场外面的彩旗也是学生处长亲自帮着插的。
  其三,大力倡导“三自”。党委指示学生工作一定要在“三自”上下工夫。我们围绕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做文章。当时在学生中设立了一个“自律委员会”,挂靠在团委,实际上是团委、学生会和各班级中的一批学生干部担任委员,他们分头负责一个方面,查早晨按时起床,查早操出勤,查上课纪律,查就餐秩序,查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查晚自习的学习风气(当时各班有固定教室),查教室、寝室卫生……,当时的学习风气确实体现了“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训。在“三自”的指导下,每学期的评优是十分公开、透明的。我们设计了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群众测评表”,表上有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有测评指标,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分别进行一次全班互测,最后全班按德、智、体得分高低排序,这样选出的优秀学生大家心服口服,这个做法我们坚持了十年,在学生中形成了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我们这些做法看似繁琐,却极大的提高了每个学生的文明修养水平,自然也就减少了许多事故,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三、苦干出硕果
  1985年首次在全省招生,外地学生不可能走读,学生宿舍很紧张,当时女生住在老教学楼五楼,男生只好住进简易棚。有一次,下大雨,简易棚的屋顶漏了,学生处、团委的老师闻讯赶来,七手八脚地和学生们一道拿脸盆接水,紧接着买来塑料布,补好了屋顶上的裂缝。
  面对这样的环境,学生们情绪十分波动,他们满怀激情上大学,没有料到条件这么差,少数学生便以不正当的行为发泄不满,砸玻璃砸黑板、砸墙壁上的电器开关,还有的在寝室里酗酒,甚至有一个学生把偷窃到宿舍同学的钱又拿出来买东西给同宿舍的同学吃,弄得人心惶惶。这种情况下,说教是没有用的,只有追查出源头来,学生处、保卫处团委一班人马,日以继夜地深入学生排查,分别找学生谈话,并随时互通情况,从中发现疑点。介入这项工作的同志们连续工作近半个月,终于找出了线索,一举破案。既把故意破坏公物的几个人查出来了,又把偷钱请客的恶作剧者揪住了。破案后果断做出处理,震动很大,接着加以积极引导,澄清是非,讲清艰苦环境对人成才的好处,教育学生放开胸怀看长远,立志成才图发展。
  我们查处问题的力度大,并不意味着整学生,我们杀一儆百,而对被杀的“一”也给了出路。同时,我们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倾其所能地关怀学生。当时我们有一条臭水沟从这座校园中穿过,夏天蚊虫很多。学生处团委的工作干部们亲自给每个宿舍上窗纱和门纱。(那时学校经费紧张,没有能力请外面的人做)学生处团委的人员中有五十多岁的老太,有二十几岁的小伙。我们按门窗框的大小裁剪成片,老太在下面负责给窗框门框上胶,小伙子爬上去粘贴。几百个门、窗的工作量真是够累的,大家干了一个星期,终于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没有蚊虫叮咬的休息环境。学生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对学院的怨气消了,抵触变成了理解,变成了配合,出现了一大批积极分子。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艰苦奋斗确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南京财贸学院毕业的四届学生共l190多名,其中相当一批是比较优秀的,在当时南京市七所职业大学中,我们的学生是出众的。例如1988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首次实行考试录用,我们83、84、85级的三届工商专业学生参加了全省各地工商系统的考试,捷报频传,我们的学生在全省十一个市中都有不俗的表现。以南京为例吧,前十名中就有七名是我们的学生,其第一名和第三名都出自我院。
  历史是一天一天写成的,在我院二十周年校庆之际,我们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也感受到创业阶段的扎实功底。当然,后来的夯实基础阶段与超常发展阶段更是辉煌!
  南审,我们为你骄傲!为你喝彩!

南京审计大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0号-4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雨山西路86号

邮编:211815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