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华人再摘诺奖我们为何不能狂喜

华人再摘诺奖我们为何不能狂喜

吴越石

今年的诺贝尔奖评奖,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物理学奖。至此,在诺贝尔奖的科学类奖项的获奖名单中,已然有八位华人的名字。前面七人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和钱永健。

从这张获奖榜单中可以看出三点:其一,获奖科学家除了高锟为英籍外,其余人均为美籍华人;其二,其中没有一位科学家是建国以后的高校培养机制所培养的;其三,即使和美国以外的第二梯队科技强国相比,华人的获奖人数和族群人口总数之比依然存在着 “数量级”的差距。日本现有人口仅为我国的十分之一,但诺贝尔科学类获奖者已有 12人,且其中大多数人在获奖时是日本公民。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目前我国大学科学教育的病根,乃是出在“道”的层面上,而非“器”的层面上。所谓科学之道,就是要首先搞清楚我们为何要研究科学。有人说研究科学是为了个人成就,有人说是为了祖国富强,但这都是皮相之论,不触及根本。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完全可以不计名利潜心钻研,也完全可能会改变国籍远赴重洋,但是他依然会醉心于科学研究。但是这样一个并不是很难懂的道理,现在却被高校里复杂的评奖机制和项目规划所淹没了,被滚滚红尘中的利益考量所吞噬了。

如果“中国公民无人获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记录真的在不久的将来被偶然打破,那么我们是否会因此陷入自作多情的狂喜,而进一步忘却了国内大学教育科研体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呢?若真是如此的话,侥幸出个人才能够拿个奖,反倒会让乐天派们更为麻木不仁,好事岂不成了坏事?

《文汇报》20091015日)

责任编辑: admin